近些年來,馬拉松熱席卷國內眾多城市
這年頭,沒跑過馬拉松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作為投資人,肯定關心馬拉松背后的產業鏈究竟有多大、都有哪些廠商參與其中、跑步產業的價值有多大,有多少投資的機會?
1.上個月中央公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這個文件的內容重點是什么?
2025年體育產業達到5萬億人民幣規模、人均面積2平方米;住宅和辦公場所15分鐘內配備健身圈、達到100%覆蓋,每天每人平均健身1小時;新建居住區人均健身場館面積達到室內0.1平方米、室外0.3平方米;高新技術的體育企業所得稅以15%計算,文化體育業營業稅按3%交納,廣告費可在稅前扣除。
2.全球體育產業有多大?
根據美國媒體公布的數字,2013年全球體育產業年增加值在8000億美金左右,美國為3000-4000億美金。同年,美國的GDP是16.8萬億美金,體育產業占GDP的4%左右;而我國2013年GDP為9.24萬億美金,體育產業約554億美金,約占GDP的0.6%。 根據國內相關部門公布的數字,國內體育產業在2005年的規模是約1000億人民幣,2009年2000億人民幣左右,2013年3500億人民幣左右,2014年估計可以達到4000億人民幣。
3.全球跑步市場有多大?
尚無官方數據,我個人估計在1000億美金左右。讓我們看幾組數據: 一、2013年,全美跑鞋銷量4625萬雙,銷售額30.9億美元。 二、耐克公司的跑步產品占全部營收的20%;大中華區占全部營收的10%左右;第二季度大中華區6.29億美金,全球64.3億美金。 姑且粗略計算跑步市場占全部體育產業的1/8,即1000億美金。
4.國內跑步市場有多大?
參照其他行業(比如IT),中國區一般收占全球營收的5-10%。我們按保守估計,國內跑步市場會在50億美金,即300億人民幣左右。以中國人口的數量,加之全球跑步市場的規模,可以肯定的是,國內的跑步市場還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5.跑步產業鏈有哪些細分?
首先,位于最核心的就是體育競賽表演業,最重要的形式無疑就是馬拉松。 其次,圍繞著核心層,會有如下小的利基市場:最大頭的體育用品銷售、上游制造、媒體、中介、娛樂、培訓、場館經營、博彩、醫療和疾病防治、軟件、網站、旅游等。 在外延,就是品牌經營、BD和PR推廣、咨詢、公關、科研、建筑、房地產、會展等周邊領域。
6.馬拉松比賽有多少個?
全國在田協注冊的馬拉松賽事2011年為22場,2012年為33場,2013年39場,2014年就有53個。這53個官方比賽中有27個全馬、10個半馬,其余為其他距離的跑步比賽。其中,央視轉播了10場。根據央視索福瑞的統計,累計覆蓋人群38億人次、3億人群。
我們再來看看短距離賽事。2012年, 李寧10公里路跑聯賽在全國只有3站比賽,平均每一站的報名人數為1000人左右,而2014年,這項賽事在全國已經擴大到10站,平均每站報名人數約為5000人。
多乎哉?不多也。
讓我們看看其他國家的數字。 美國2012年780場,日本200場。2013年臺灣211場,美國1100場。這么比的話,我國比賽的數目連美國的零頭都比不上。從樂觀角度想,至少我們的進步空間還是很大的。
截至2014年底,全球一共有71個金銀銅標馬拉松,中國5個(北京、上海、廈門、揚州金標,香港銅標),日本9個,英、法6個,意大利5個,美國、韓國、德國各4個。在國際田聯的評價體系中,“金標賽事”的標準有數十項,辦賽質量只是一部分,而賽事宣傳推廣、對城市產生的影響、當地市民的認可度、跑友的滿意度以及對當地旅游發展產生的影響占了很大的分值。
其他類型的比賽與國際接軌也較顯著,包括:越野賽、超級馬拉松、Colorrun(彩色)、垂直馬拉松、快樂跑、粉紅跑、搖滾跑等。這些在國外喜聞樂見的差異化賽事也在全國各城市扎堆出現。
7.馬拉松比賽掙錢嗎?
國外的絕大部分肯定是掙錢的,無利不起早。
我們以美國某賽事為例,40%的收入來自電視版權、30%來自贊助商、20%來自票房,其他來自賽事紀念品,約占10%。著名的美國惡水超馬,每個人僅僅報名費就要一萬元人民幣,選手還要全程自備車輛、后援團和補給,如果要拍紀錄片還要再額外付給組委會費用。國外電視臺直播是要付費給組委會,但是國內的比賽不一樣,國內要上電視,組委會是要掏錢給電視臺的。網傳上央視全程直播的成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
可以看到的公開數字來自香港上市的智美公司:杭州馬拉松成本1200萬,收入2000萬。2014年該公司中期年報顯示,賽事運營部分的毛利率高達65.8%,而集團整體的毛利率則是46%。智美今年一口氣承接了廣州、杭州、深圳、珠海等幾個華南、華東地區重頭比賽的原因大家可想而知。
據說某企業要在北京做廣告,問執行公司,我想把毛主席像換成我們家的廣告牌行么?執行公司說這個有難度,但是我能把你們家廣告牌擺在天安門廣場上。這個一年一次的機會就是北馬。
在“10大最具品牌價值的體育賽事”評比中(括號內的品牌價值,均為至少估值),第一名是中超(6.5億元)、第二名是CBA(3.5億元);第六名就是北京國際馬拉松賽(2.5億元)。這項1981年創辦賽事,到2013年連續舉辦33屆。今年,除了阿迪達斯外,北京現代等5家贊助商贊助賽事,北馬不僅盈利還成為目前國內最為成功和影響力的馬拉松賽事。
據悉阿迪達斯為了拿下北馬,投入的經費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同等規模的上海馬拉松,耐克的投入也是差不多的規模。去年以78000人創下參賽人數之最的廈門馬拉松有本地的建發集團和特步等廠家的贊助,也是盆滿缽滿。
8.跑步的人口基數有多大?中國有多少人跑步?有多少人跑馬拉松?
根據美國路跑協會公布的數字,去年美國完成全程馬拉松的人數是541000人,其中47%是40歲以上的選手;半程馬拉松完成人數是180萬,一半以上是女性;全國跑步人口超過2000萬;2014年各類跑步比賽超過3000個。
臺灣2013年共有211場賽事,參賽人數127萬人次(包括全馬半馬)。
大陸2013年39場正式比賽,完成全馬的7萬人次(業內估計,常年堅持4次以上比賽的有2-3萬人,即我們所說的‘老馬’),總參賽人數75萬人。2014年7.5萬人完成全馬,11萬人完成半馬,60萬人其他距離比賽,總數不到80萬人,比2013年略有增加。
我們還可以參考體育總局公布的鍛煉人群數量(這個除了跑步還涵蓋健步走、球類等運動):1996年為總人口的31.4%,2002年33.9%,2008年37.1%。2008年奧運會之后,全國人民的運動熱情都空前高漲。馬拉松比賽也是,從08年以前的無人問津、要免費送名額,到近兩年報名需要秒殺、比搶春運車票還難。跑友們關于報名難的笑話就是:網站開放報名了……網站癱瘓了……兩三個小時以后,網站終于好了……報名滿了。到2014年,最保守的估計,全體國民也會有50%以上堅持常年鍛煉。當然,如何定義常年鍛煉有不同的標準:每周幾次、每次多少分鐘。不論定義為何,我都相信自己的這個判斷。
前一陣有一位馬拉松委員會的委員表示,他認為在北京堅持長跑的人數在200萬人以上。我個人認為長跑的確有很明顯的年齡和職業特點,比如上班族、學生、退休中老年都是主力軍。200萬不一定有那么多,2114萬的2013年常住人口里,5%、也就是100萬是肯定有了的。
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維度。跑步軟件NIKE+在全球有用戶1800萬,2013年全球的增長率是130%,中國增長率是近一倍的258%,Nike+APP的下載量從2012年的57萬增長到2013年的258萬,增長350%。另外一款軟件Endomondo用戶數1000萬。國內軟件咕咚2000萬用戶,日活躍用戶60萬。新近崛起的益動兩年時間注冊用戶加APP用戶已經到了100萬級別。當然,跑步的人群中用GPS軟件的僅僅是少數年輕人,大部分人是用GPS手表、甚至普通手表計時和里程。
9.人均消費有多少?
根據權威雜志《跑者世界》的一篇文章估算:一個美國跑友一生的花費由儉入奢分為14358美元、56942美元和212872美元。其中服裝和賽事報名占據了美國跑友支出的大多數。
中國跑友也如法炮制,推出了中國版:節儉型要14100元,普通型243000元,土豪型要1101900元。
對于極簡跑者來說,一雙鞋---赤腳跑愛好者甚至不需要鞋---一身運動衣褲就可以跑步。但是,對于我和周圍大部分跑步發燒友來說,隨隨便便一身裝備一萬塊人民幣很正常:表兩千,一身梯度壓縮衣兩千,鞋一千,運動眼鏡一千,喜歡攝影的來個GoPro四千,其他配件加起來也差不多幾千塊。
跑了一個比賽就想跑第二個、跑了五個就想跑十個、跑了十個就像把全國的都跑一遍,跑了一遍就想去國外跑、就像跑100個馬拉松。
對于經濟條件優厚的跑友,一年花一個月的工資在裝備和比賽上很正常,有些跑友花個一兩萬去國外跑個馬拉松就跟梁朝偉打飛的去倫敦喂個鴿子差不多。臨走在朋友圈發張照片“哥去XXX跑了個馬拉松,唯有美景、美食、美酒和美女不可辜負”,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附圖:國內三類跑友一輩子在跑步上的花費
10.跑步行業的品牌有哪些?
第一級,毋庸多言,阿迪、耐克。
第二級PUMA、UnderArmour、NewBalance、TheNorthFace等,要特別留意UA(安德瑪),其實這家廠商在美國已經是第二大了。
第三級Kailas、ASICS、美津濃等。 小眾品牌Salomon、Tecnica、Vibram等 阿迪在華已經覆蓋900多個低線城市,門店數量達7600多家。2013年,耐克把大中華區沿用了25年的口號JustDoIt換為更接地氣的“跑了就懂”,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中國年輕消費者對于跑步反饋出的狂熱,是我們在2008年時沒有想到的。跑步依然是耐克在中國最大的運動品類,高于籃球和足球。”2012年到2013年的一年時間里,NB在中國的門店從573家擴張到886家。國內品牌特步在全國也有7000家門店。
11.國產品牌有哪些?
李寧、安踏、361、特步、匹克、動向(Kappa),六大國產品牌。
最后說一下跑步行業未來幾年我總結的幾大趨勢
1.全民跑步、跑步人群繼續年輕化。
2.入門級、資深骨灰級跑友燒裝備現象嚴重,一站式線下裝備店、網上商城和海淘與實體店相比,比重逐年增大。
3.絕大部分國外小眾品牌即將全面登陸大陸市場。
4.報名繼續火熱、官方認證比賽三年內突破100個,參賽總人數達200萬,10公里以下路跑比賽數量指數級增長,省會城市和二級以上城市普及比賽。
5.越野賽和鐵三比賽流行。馬拉松跑多了就會有倦怠,很多資深跑友會轉戰這兩個領域。
6.境外馬拉松人數激增,旅游加馬拉松的出境游會持續熱絡。
7.最后一條、也是各位最關心的:民營資本會以多種方式進駐跑步行業。
來源:騰訊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