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體育產業規模不斷增長,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46號文件的發布令體育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政府提出了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5萬億元的目標。體育產業產值實現逐年增長,體育產業結構也由體育制造向體育制造加體育服務的全面發展,結構更加合理。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從2014年的1.35萬億,占同期GDP的0.64%,到2015年的1.7萬億,占同期GDP的0.8%,到2016年的1.9萬億,占同期GDP的0.9%,再到2017年的21988億元,占同期GDP達到1%,中國體育產業規模不斷增長。同時,體育服務業占比從2015年的33.4%到2016年35.9%,體育服務業的比重正逐步提高,體育產業結構也越來越合理。
二、冬奧進入北京時間,冰雪市場機會越來越大
2018年除了國際賽事輪番登場,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進入北京時間。冰雪產業發展在打基礎的同時也有快速升溫期向產業發展快車道駛入。2018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天津體育館共同觀看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誼賽充分證明了習大大對冰球的看重。同時,從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甚至是地方省市政府等相繼出臺了系列文件,全面推進冰雪運動發展。2018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實施綱要》《“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服務保障工作計劃》《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科技保障工作計劃》《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反興奮劑工作計劃》,明確了中國冰雪備戰北京冬奧會以及推廣普及冰雪運動的總體目標、階段性任務、落實舉措和保障條件等。同時,冰雪類體育賽事舉辦越來越多。地方政府更加重視冰雪運動發展,出臺各類冰雪發展規劃。另外,與冰雪運動相關的體育裝備生產、博覽會越來越多。
作為未來四年國內最重要的賽事之一,北京冬奧會的影響力和價值正在不斷凸顯。基于奧運會的品牌加上中國的冰雪市場,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市場開發總量將超過10億美元,北京冬奧會正帶來越來越多的機會。2018年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首鋼集團、青島啤酒、燕京啤酒、順鑫農牧、金龍魚7家世界500強企業及國內知名企業先后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贊助商。北京冬奧會特許經營計劃實施以來,推出了包括徽章、鑰匙扣等非貴金屬制品、貴金屬制品、服裝服飾、絲綢制品、陶瓷、文具和郵品等七大類、近500款特許商品上市銷售,截止2018年11月,特許商品銷售額已超過1.3億元。
三、體育協會改革初見成效,正進入全面深化階段
足協新政的推出、網球的職業化嘗試、CBA的“管辦分離”、排超的種種新措施,中帆協、柔道協會、擊劍協會等諸多協會的實體化改革正不斷上演。2018年初,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茍仲文表示,體育改革要跳出圈子堅持開放。體育協會向體育體制外的人士開放,體育比賽對未注冊的體育領域外的人士開放,國家隊的建設也向地方、俱樂部、企業開放。2018年是中國體育協會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也是中國體育改革初見成效的一年。中國籃協在姚明的帶領下推動中國籃球的發展,CBA聯賽無論是從賽事影響力、品牌價值、精彩程度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中國體育正處于改革期,其中協會實體化是重要組成部分。中帆協與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協會實體化正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帆協締造了六大服務體系,包括國家隊服務保障體系、帆船競賽體系、宣傳推廣體系、認證體系、大眾與青少年培訓體系,以及公關體系。這些體系的建立離開不地方政府、地方協會、贊助商以及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除中國籃協、中帆協除外,越來越多的中體育協會正不斷深化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四、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體育競賽表演業規模將達2萬億
12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總規模達到2萬億元,推出100項具有較大知名度的體育精品賽事,打造10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競賽表演品牌,基本形成產品豐富、結構合理、基礎扎實、發展均衡的體育競賽表演產業體系。針對目前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意見》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十四項政策舉措:一是豐富賽事活動,完善賽事體系。大力發展職業賽事,支持引進國際重大賽事,引導扶持業余精品賽事,積極培育冰雪體育賽事,促進體育競賽與文化表演互動融合。二是壯大市場主體,優化市場環境。支持企業發展,鼓勵創新創業,培育中介機構,引導消費理念,改善消費條件。三是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平臺建設。完善產業鏈條,健全產業標準,打造發展平臺,深化國際合作。這也預示著,未來體育競賽產業將迎來更大爆發,包括新浪體育在內深耕自主賽事IP的企業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
五、海南發展迎來歷史機遇期,體育成城市發展重要引擎
2018年4月,博鰲論壇在海南舉辦,海南迎來開放發展的歷史機遇,而體育也成為海南面向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2018年10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全文13次提及體育,其中,方案明確提出了支持海南打造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引入一批國際一流賽事的具體要求。為進一步促進海南的體育發展,12月28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關于印發《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實施方案》(下文簡稱《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進一步開放海南旅游消費領域,鼓勵沙灘運動、水上運動、賽馬運動等項目發展,并探索發展競猜型體育彩票和大型國際賽事即開彩票。
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注重體育的發展,上海提出建設國際賽事之都,北京、深圳、重慶、晉江、紹興等眾多城市將體育作為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方式。
六、國內營銷公司促成大事件,中國品牌耀眼世界體育賽場
2018年是體育賽事大年,冬奧會、世界杯、亞運會輪番登場,重大賽事少不了品牌的贊助和營銷。2018年,中國品牌成為世界頂級賽事的重要贊助商之一,中國品牌開始耀眼世界。從韓國平昌冬奧會安踏體育贊助中國冬奧國家隊到俄羅斯世界杯萬達、海信、蒙牛、VIVO、帝牌、雅迪、指點藝境7加中國品牌涵蓋世界杯的三級贊助商,中國小龍蝦、吉祥物產品的中國制造,到長虹、華帝等中國品牌與部分世界杯國家隊的合作,再到361度、安踏、匹克、李寧等中國品牌贊助亞運會、部分國家贊助商,中國品牌無疑是2018年世界頂級賽場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支付寶成為歐足聯贊助商登陸歐洲頂級足球賽事。2018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始借助體育實現品牌營銷,而眾多的品牌營銷事件也是由雙刃劍、盛開體育等國內營銷公司促成。
七、國內體育賽事版權購買趨于理性但競爭依然激烈
作為未來體育產業最具發展空間和潛力的領域,自2015體育版權市場一直處于火熱狀態。縱使樂視的倒下、體奧動力在中超版權的豪賭殘局為中國體育版權產生不小影響,但“付費紅利”的誘惑令2018年的中國體育版權市場依舊火熱。咪咕和優酷來勢洶洶,借助世界杯強勢切入版權市場,先后與蘇寧體育達成戰略合作豐滿自己的版權布局,拿下幾乎所有國際重大足球賽事后,開始在籃球領域進行布局。在拿下CBA新賽季版權后,咪咕更是與NBA中國達成了重大合作,為未來拿下NBA在中國大陸的版權提早布局。除此之外,在短視頻領域有所布局的字節跳動也切入體育版權市場,與NBA在短視頻領域進行合作。除了咪咕、優酷和字節跳動外,愛奇藝和新英體育的聯手也讓BAT再次齊聚體育版權賽道。另外,在頂級足球賽事資源被蘇寧體育、咪咕和優酷擁有外,當代明誠與亞足聯的合作,未來愛奇藝體育將擁有10年亞洲頂級足球賽事的版權。毫無疑問,體育賽事版權水漲船高并沒有嚇退布局者反而令這個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八、體育資本市場冷中有熱,資本加持優質項目熱度不減
資本市場冷靜、體育產業發展更加理性仍是2018年中國體育產業資本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但2018年的資本市場卻是“冷中有熱”。蘇寧體育、阿里體育、愛奇藝體育、虎撲先后完成6億元、12億元人民幣、8.5億元人民幣和6.18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四家企業融資規模達到近70億元。同時,虎牙直播、斗魚直播、觸手等平臺分別完成6.3億美元、4.6億美元和超1.2億美元的融資,健身領域公司Keep、Liking fit等分別完成1.27億美元、3.5億元人民幣融資,優質項目已就獲得了資本的青睞并獲得較大體量的融資。除了投資市場外,2018年的幾起重大并購事件也展現出資本對好項目的熱情。市值突破千億元大關的安踏體育聯合財團要約收購始祖鳥、當代明誠完成新英體育的收購、CAA對凌勢動力的收購都在說明中國資本對優質體育項目的看重。
當然,資本的火熱難以掩蓋資本市場的表現不佳。2018年體育概念新三板公司持續了此前的終止掛牌風和退市潮。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年內有達到兩位數的體育概念新三板公司被終止掛牌,同時包括A股、新三板及規模以上的企業將體育業務分離或終止。
九、北京夏季奧運會、全民健身日進入“雙10”周年
2018年北京奧運會和全民健身日迎來“雙10”周年,北京奧運會為中國體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2018年平昌冬奧會武大靖以絕對優勢獲得男子500米短道速滑冠軍,中國亞運代表團保持依舊保持了較高的競技水平。中國體育由事業向產業轉變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北京奧運為中國競技體育、體育場館建設與運營、城市及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帶來翻天覆地變化。同時,全民健身運動取得良好發展。據《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7萬個,平均每萬人約14.0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全國各地已經普遍建有體育場地,配有體育健身設施。此外,全國全民健身站點已達到每萬人3個。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深入也帶動了體育消費的發展,2018年國內體育消費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
十、體育綜合體成發展熱點
當下中國已進入到產業賦能城市建設階段,中國大量的體育場館待更新,如何實現極具發展潛力的體育和消費資源盤活,促進城市轉型、產業升級成為重要課題。體育綜合是發展體育產業的抓手,同時是推動體育消費結構升級、創新體育發展模式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體育綜合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江蘇省作為國內率先公布首批體育綜合體的省份,為大力發展體育綜合體進行了深入探索。體銀商學院作為國內首家開設體育綜合體育運營課程的機構,聯合體銀智庫開展體育綜合體發展路徑研究,先后服務多家知名機構,包括體育投資機構及小鎮投資機構。體育BANK聯合北京建工城市更新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打造建悅·體銀谷項目,也是在為打造全產業鏈運營體育綜合體,包括咨詢、設計、投資和運營進行新的創新。未來,體育綜合體的建設與發展將成為豐富體育產品供給、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的重要載體。